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潍坊KTV招聘网 > 潍坊热点资讯 > 潍坊励志/美文 >  参照《尚书》,皇甫谧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舜是“礼法”的创造者,他

参照《尚书》,皇甫谧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舜是“礼法”的创造者,他

2022-06-22 10:59:15 发布 浏览 330 次

参照《尚书》,皇甫谧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舜是“礼法”的创造者,他规定了五等礼法,强化了等级秩序。礼法是与财富挂钩的,等级高的诸侯,献上的礼就要重一些,等级低的则轻一些。同理可知,等级高的人,享用的东西就要多一些,而等级低的人,享用的东西就要少一些。作为天子,舜肯定比尧要奢华,在他看来,这种奢华不仅是为了满足欲望,更是体现权威必不可少的象征。比如说舜所穿的衣服,上面要绘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下面要绣有宗彝、藻、火、粉米、黼(fǔ)、黻(fú)、(chī)等图案,以此来强调自己尊贵的地位。

与此同时,禹的声名却是如日中天。治水的伟大功绩,造福于万千百姓,这无疑令禹拥有了别人不可企及的声望。同时他在品行上几乎无可指摘,穿简陋的衣服,吃简单的饭菜,住破房子,三过家门而不入,结婚四天就离家去治水,儿子出生他也顾不上看一眼。帝舜不得不称赞他:“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尚书·大禹谟》)

光有声望可不够,光有百姓的支持可不够,倘若禹要逼舜退位,一定要有实力派人物的支持。帝舜时代最重要的几个人物,除了大禹之外,便是后稷、皋陶、伯益三人。这三人在帝尧时代便被任用,在位时间长,权势不可小觑。帝舜政变,后稷是有份的,他把帝尧的儿子丹朱给流放了,可以算得上是舜的亲信。这三个人里,后稷是死得最早的,剩下皋陶与伯益,这两人是大禹必须争取的关键人物。

九 禅让还是夺权?(下)

先来看看伯益。

当初伯益与后稷被派去协助大禹治水,治水功毕,大禹没有忘记在帝舜面前提起伯益与后稷两人的功劳。这无疑拉近了他与伯益之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治水的事业,让伯益认识到了大禹是一个非凡的人物,他的行为无可非议,能力不容质疑,品格高尚,舍己为公。

在《尚书·大禹谟》中,有一段伯益对帝舜说的话,必须引起关注:“戒哉!儆(jǐng)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这是告诫帝舜的话,意思是说,您要小心啊,不要丧失法度,不要耽于游逸,不要沉溺于淫乐。这话听起来奇怪,让我们隐隐地察觉到伯益对帝舜有所不满,或许是此时的帝舜已经有“失法度”、“游于逸”、“淫于乐”的苗头。

我们接着看,伯益又说:“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fú,意为违逆)百姓以从己之欲。”就是说,不要违背常道来求得百姓的赞誉,不要违背民众来顺从自己的私欲。虽然这是劝谏之词,可是让人觉得这是一种委婉的批评。“任贤勿贰”,似乎暗指舜对禹的态度,当时禹就是天下最贤之人。

我估计,此时伯益对帝舜的所作所为已有微言,这令他与禹走得更近。

再来看看皋陶。

皋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甚至被后人与尧、舜、禹并列为“四圣”。舜称帝后,便把皋陶提拔为刑狱之官,掌握司法大权,可以说是位高权重。

我们从《尚书》中可以看出,皋陶对大禹是十分赏识的,有好感。在《益稷》篇中,帝舜让大禹说说治水的经过,大禹简要地说自己怎么勘察山林,怎么疏通河道,怎么开通沟渠,怎么安抚百姓。皋陶听后十分感动,说道:“师汝昌言。”就是说,你所说的对我很有帮助,我得向你学习,以你为师。

另外还有一篇《皋陶谟》,整篇都是大禹与皋陶的对话。这篇对话意义重大,有一些细节仍然要引起关注。禹和皋陶在讨论古代之美德时,皋陶说了几点后,补充说:“在知人,在安民。”大禹便接着说:“要是这样子的话,帝舜也难做到啊。知人善任才算明智,这样做才能任用合适的官员。能安抚民众才算是仁慈,这样做民众都会怀念他。倘若能做到明智与仁慈,怎么会担心兜呢?何必流放三苗呢?又何必害怕巧言令色的奸佞呢?”

禹能够跟皋陶说这些,证明此时两人的关系已经不同一般了,非常亲密。值得注意的是,大禹的话锋直指帝舜。首先,大禹认为帝舜没做到“知人”、“安民”这两点;其次,他委婉地批评舜流放兜、流放三苗的做法。要知道,铲除“四凶”一直被认为是帝舜的一大功绩,“四凶”中就包括禹的父亲鲧。最后,我们要认真研究大禹的言外之意,在他看来,流放兜、三苗这两件事,舜都是做得不对,因为他不够明智与仁慈。禹为什么偏偏没有提及自己父亲鲧以及共工呢?鲧与共工都是被处死的,既然流放都是错的,那么处死就更不必提了。

可见大禹对父亲被杀一事,一直是耿耿于怀的。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