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潍坊KTV招聘网 > 潍坊热点资讯 > 潍坊励志/美文 >  为什么没有媒人说合就不能成婚呢?《战国策·燕策》上说“处女无

为什么没有媒人说合就不能成婚呢?《战国策·燕策》上说“处女无

2022-09-12 07:31:57 发布 浏览 697 次

为什么没有媒人说合就不能成婚呢?《战国策·燕策》上说:“处女无媒,老且不嫁;舍媒自衔,弊而不售。”如果婚嫁没有媒人,便落得人家耻笑,就像卖不出去的破烂货一样。

媒妁在古代有两种,一种是官媒,一种是私媒。官媒也分两种,一种是天子诸侯嫁娶,要派大臣为“使”去做媒人。另一种是职业官媒,这种官媒执掌万民婚姻登记,类似现代的结婚登记处。春秋战国以后,各代根据各种特殊的历史时代环境,都设有官媒。官媒要用“斧”和“秤”作为他们的职业标志。“斧”的含义取自《诗经》的“执斧伐柯”;“秤”的含义是取其“衡量有准”。在封建社会还有些地方官吏在断案或处理管辖区民事纠纷时,可以临堂做媒。有些官吏鉴于辖区内贫女婢女婚嫁困难,由官吏为媒妁,代为择配,也是实际上的官媒。再者,中国历代囚徒和没官的奴婢、流放的罪犯贱民婚配择偶,也都是官媒。

私媒的起源实质上应该比官媒更早。早在父系氏族时代,以女子为氏族财产,实行买卖婚。作为经济交易的买卖,往往有中间人调停说合价格。当婚姻由直接的买卖交易演变为聘娶时,中间人就逐步演变成了媒妁。私媒一旦成为职业,就不仅仅是以说合婚姻为目的,还带有谋取财物的性质。在媒妁婚制下,婚姻的满意程度常常取决于媒人是否信任可靠,传递信息是否真实准确。所以,男女双方对媒人也常常主动赐以重利。媒人就像商品交易的经纪人一样,为姑娘身价的高低,聘金多少,穿梭于两家之间,鼓如簧之舌,为两面说好,讨价还价。后世私媒多由妇女充当,所以又称“媒婆”。

媒人在古代婚姻中既是不可缺少的礼法要素,又是一个人人厌恶的角色。媒人可恶之处在于,到男方说女方美,到女方说男方家庭条件好。后世婚嫁民歌中有大量咒骂媒人的歌谣。如“背时媒人像条狗,这头吃了那头走。婆家来夸女儿美,娘家来夸婿家富,哄得小狗去撵兔,哄得小猫去上树。豌豆开花结角角,媒人吃了烂嘴角;豇豆角角尺二长,媒人吃了烂大肠。”还有首民歌唱道:“不怨爹,不怨娘,光怨媒人坏心肠!媒人肉,用锅熬;媒人皮,当鼓敲;媒人骨头当柴烧!”这些民歌都饱含婚姻当事人被欺骗后的辛酸泪。

古代婚姻虽然很重“媒妁之言”,但也有些“风雅”之士偏不用媒妁,决定婚姻时想出别出心裁的办法。《开元天宝遗事》中就记载了一件“红线牵丝”的风流佳话。郭元振是一位风度翩翩的美少年,才艺俱佳。宰相张嘉贞想纳他为婿。郭元振却提出问题说:“听说宰相门下有五个女儿,不知哪个美哪个丑,事不可仓卒,更待试之。”张嘉贞告诉他:“我的五个女儿各有姿色,也不知谁是你的最佳配偶,而你风骨奇秀,乃是非常之人。我想让五个女儿各牵一条丝线立在帷幔后,由你随便选择一条线牵出,牵出谁谁就嫁你。”郭元振欣然从命。遂牵一丝红线,得第三女,大有姿色。后来结连理,果然夫荣妻贵。这件事被后世传为“牵丝为媒”的婚姻佳话,故把媒人也叫“牵丝人”。此举看似风雅,实质却是以婚姻为儿戏,拿儿女终身大事开玩笑。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多见。

郎才女貌

婚姻讲究郎才女貌,在中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传统观念。如果追求这种文化意识的根源清代一妻一妾图,可以上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人类之初,人类在两性方面与动物区别不大。雌性在发情期,对雄性无任何选择,只要能与之交配就可以。雄性对雌性亦是如此。女性发情期的消失,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标志之一。这时的女性,对交配对象开始有了选择。身体健壮灵活,能够找到较多食物的男性,为大多数女性所钟爱。生物进化使人的体毛开始减少,皮肤变得细嫩,美在人的肉体上逐渐显现出来。男人开始追逐身体苗条、容貌秀美的女人。男女双方对异性的选择标准,构成了郎才女貌观念的雏形。

对男子才的标准主要是看其官场上的能力,是否才能干练,能否仕途得意,飞黄腾达。或者看男子是否勇猛过人,武艺如何,有时通过比武招亲选婿。唐高祖李渊娶窦皇后时就是通过比武招亲的。北周时窦毅有一个十分钟爱的女儿,窦毅对其妻说“此女有奇相,何可妄嫁与人。”于是便在屏上画两只孔雀,凡来求婚者以箭射孔雀,能射中孔雀眼睛者便将女儿许嫁。求婚者先后历数十人,都未能射中。李渊来求婚时,搭弓引箭连发两矢,中孔雀二日,窦毅便将女儿许嫁给他。后来李渊起兵灭隋当了唐代开国皇帝,立窦毅女为窦皇后。《合璧事类》还记载王锷任辛果偏裨副将时,有一天打马,王锷驰骋酣畅,勇猛过人,“向天呵气,高数丈,若匹练上冲。”辛果对其妻说:“此极贵之相”,以女妻之。后世小说中以比武招亲选婿的故事很多,反映了古代人们把武艺高低视为选择配偶的重要才能标准之一。翻开中国文学史,历代小说传奇中无不是才子佳人结良缘,而“才子”的“才”主要体现在诗词歌赋和文章上。这种择婿选才的标准与中国古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及“学而优才子佳人瓷缸则仕”等传统文化观念有关,所以一直到明清乃至近现代都是如此。

在劳动人民阶层,择偶所重之“才”主要是看其生产技能如何。或善于农耕,或长于制作,能从事木工铁匠等技术劳动,或能经商,发家致富,或粗通文墨,能算会计账等等,都被视为有“才”之能人。能将女儿嫁给这样的男子,即使不能成为大富大贵之人,至少不会受冻馁之累。所以,择偶时对才能的要求并不高。像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天河配》、《天仙配》等戏曲能广泛流传,深入民心,正说明了劳动人民的普遍心态。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