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百家姓》的编纂为后代历朝的蒙学读本提供了范本但
《三字经》、《百家姓》的编纂为后代历朝的蒙学读本提供了范本,但元明清诸朝蒙学读本的编写虽多因循《三字经》、《百家姓》的格式或加以改编重印,但其影响和流传范围都远不及前者广泛。由此可以证明:以《三字经》、《百家姓》为代表的宋代蒙学课本,已达到了中国古代蒙养教材编纂的最高水平。
综观宋代蒙学教材的编纂情况,还有两点需要特别指出:一是蒙学教材虽然粗浅通俗,但在宋代却多由著名的学者宗师执笔,诸如司马光、朱熹、赵鼎、真德秀、吕祖谦,均为一代宗师,或位尊为宰相,并不因其粗浅而不屑自为。这一点,反映了中国古代良好的蒙学教育传统。二是宋代蒙学教材大多是南宋的作品,这一点,也反映了南宋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和普及的状况。
宋代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将图书的收藏和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在宋元明清诸朝,书院逐步发展成为官学之外最主要的综合性教育研究组织形式。书院教育的存在,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填补了许多学术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形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书院教育传统所包蕴的丰富内涵,是中国教育的宝贵历史财产。
书院的产生及其兴盛
书院之名肇始于唐代。官办书院大体为朝廷藏书、校书的机构,并非士子肄业之所,如唐代的丽正书院与集贤殿书院。唐代私人创建的书院,已兼有个人读书治学和授徒讲学的职能。有的学者统计《全唐诗》诗题中所见的书院有处,载于方志的唐代书院有所。其白鹿洞书院中,皇寮、松州、义门、梧桐四书院,史料中已有关于教学活动的明确记载。但唐代私人书院的这类讲学活动规模较小,尚不普遍,且未形成定制。
唐末五代社会动乱,文教衰落,士儒无由显身,穷居草野,潜心讲学之事,书院应运而起,进入了书院职能全面转入讲学读书的初级阶段。
北宋初期,乱世渐平,社会安定,朝廷虽多褒奖文事,却又无力广设州县学校,故“士子病无所学,往往相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书院由此进入兴盛阶段。正如南宋学者吕祖谦在《鹿洞书院记》中所称:“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镐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及此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
书院的兴起,一方面满足了广大士子读书求学的愿望;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朝廷尚文治而又教力不足的矛盾,为朝廷培养了大批文治人材,因而尤得政府的赞助和鼓励。
- 沈昕伯沈纮字昕伯是王国维在上海东文学社的同窗好友晏氏父子北宋[图]
- .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图]
- 莫然同“漠然”无知的样子魂意念这里指去除主观判断云云即“芸芸[图]
- 短长说游说之术丁艰遭遇父母的丧事服除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病痛一[图]
- 这是一首由潼关到都城夜宿驿站而题壁的诗此诗写景气象壮阔笔力雄[图]
- 庳(bì)矮小观(ɡuàn)宫门两旁的高大建筑台榭(xiè)[图]
- 所零落飘零沦落也 关中此指长安 衰歇衰败嫌弃 转烛烛光随[图]
- 伍举知其有备也请垂櫜而入 许之櫜(ɡāo)装弓矢盔甲的口袋垂[图]
- 【赏析】这是创作的一种潜在心理动机其较早的理论源头乃是西汉司[图]
- 贰膳佐以佳肴贰副佐制指预备制作丧葬用品绞包束尸体殓衣的布带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