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失德不失去德意指拘执于德即自居有德林希逸云“不失德者执而未
不失德:不失去德,意指拘执于德,即自居有德。林希逸云:“不失德者,执而未化也。”(《老子口义》)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德无所作为而又无心作为。无以为,薛蕙云:“无以为,谓无所为而为之。”(《老子集解》)“无所为而为之”即无心作为,没有作为的目的和意图。下文“上义为之而有以为”的“有以为”,与“无以为”正好相反,指有心作为。按,“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一句,《韩非子·解老》引作“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严遵《老子指归》、傅奕《道德经古本》、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与《韩非子·解老》所引相同。但从韩非子解释老子原文的意思看,其引文本当作“无以为”。本节专说“无以为”、“有以为”,所论的是“为”与“无为”的动机而非效果,当从帛书、河上公《老子章句》、王弼《老子注》等各本作“无以为”,与下文“无以为”、“有以为”相应(参见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上卷)。又按,“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句下,河上公《老子章句》、王弼《老子注》诸本有“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一句,傅奕《道德经古本》、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则作“下德为之而无以为”,唯帛书本“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句下无此一句,《韩非子·解老》所引亦无此一句。高明《帛书老子校注》认为当依帛书本删去“下德”一句。从这一节的内容和行文上看,无此“下德”一句,则文意清晰,行文有序,“上德”、“上仁”、“上义”、“上礼”依次排列,显示道德之渐衰与层次的逐步下降,多此“下德”一句,与“上德”一句对偶,则句义重复(若如王弼本作“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则与“上义”句重复,若如傅奕本作“下德为之而无以为”,则与“上德”句重复),行文混乱,致使各家注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且,本章第一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乃是总论“上德”、“下德”,而此所谓“下德”,实即包括下文所谓的“上仁”、“上义”、“上礼”。若在“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之下增加“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或“下德为之而无以为”一句,则“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云云便非总括“上仁”、“上义”、“上礼”而言,而是专指“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或“下德为之而无以为”)而言,如此则上下文意乖谬难通,与“上德”相对应的、作为“下德”具体表现的“上仁”、“上义”、“上礼”,在逻辑上便被排除在“下德”之外。传世各本衍此一句,盖因仿上节“上德”、“下德”之对文而误增。
莫之应:没有人回应。
攘臂而扔之:伸出手臂来加以牵扯。攘臂,伸出手臂。扔,牵引。
薄:衰薄。
前识:预先有所认识,也就是成见。这里指礼义之类的观念。范应元云:“前识犹言先见也。谓制礼之人,自谓有先见,故为节文,以为人事之仪则也,然使人离质尚文。”(《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
华:花。与实相对,喻指虚浮不切实的东西。
去彼取此:指去彼“薄”(浇薄)、“华”(虚华)而取此“厚”(敦厚)、“实”(朴实)。
上德不自居有德,所以有德;下德拘守于德,所以没有德。上德自然无为而又无心作为,上仁有所施为而出于无心,上义有所施为而出于有意,上礼有所施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奋臂出袖,加以牵引,强人就范。所以说,丧失了道然后就有了德,丧失了德然后就有了仁,丧失了仁然后就有了义,丧失了义然后就有了礼。这礼真是忠信衰薄的体现,是祸乱的开头。礼义之类的观念是道的皮毛,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处世,应当自处于厚实的道与德的境地,而远离浇薄与虚华。所以舍弃那浇薄与虚华而选取这敦厚与朴实。
- 后晋和凝 六首小重山春入神京万木芳禁林莺语滑蝶飞狂晓花擎露妬[图]
- 年(宋真宗咸平四年)大回鹘龟兹安西州大都督单于军韩(可汗)王[图]
- 黄直因为听了先生的学说于是明白了程颢先生所说的两句话“善固性[图]
- 摄养调理保养上君上指皇帝,理理性此指理解能力,先帝去世的皇帝[图]
- 昔年曾作五陵游午夜清歌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下不知秋西园[图]
- 主指将官短兵持刀剑之兵与持弓箭之兵相对而言千石之令俸禄为一千[图]
-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图]
- 阴阳之蠹(dù)自然界的害物蠹蛀虫引申以喻世间祸害( [图]
-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图]
- 实性真如的异名 繁兴永处那伽定那伽意译为龙像龙定止于深渊那样[图]